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最低基准关税10%”,并对多个国家实施更高税率。其中,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税率更是高达36%~49%。这一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提高进口壁垒,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并缩减贸易逆差。尽管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已经降至钢铁出口总量的1%以下,但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综合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直接影响,将增加出口壁垒与成本压力。美国加征关税后,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多方面影响。从供给端看,关税政策可能影响全球制造业生产和投资,进而冲击工业金属需求,使其价格下跌。从需求端看,加征关税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导致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预期下降、价格走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4年粗钢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3%,虽因2018年贸易战对美国的钢铁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但通过转口贸易、间接出口等仍保持了一定的出口规模。从特朗普此轮关税政策来看,其不仅直接针对中国,还对越南、泰国等转口枢纽加征高额关税(越南46%、泰国36%),这将导致中国钢铁转口贸易的模式面临双重压力(越南、泰国等中转地的本土关税成本上升+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以此切断中国钢铁出口的“迂回”路径。
二是间接影响,包括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竞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迫使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有分析指出,美国试图通过“亚洲>欧盟>北美”的差异化税率,吸引制造业向北美回流。受关税影响,钢铁外贸成本明显增加,无论是直接出口还是转口贸易都面临比去年更严峻的形势。
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共遭遇贸易救济原审案件33起,但中国对欧美直接出口占比不足5%,且中国钢铁与印度、土耳其等钢材出口国家相比具有价格优势,短期内影响可控。2025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制裁范围扩大,美欧加大对华钢铁贸易壁垒(如美国拟对中国钢铝加征3倍关税),且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如泰国、南非)反倾销调查有所增加,如韩国近日对我国中厚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同时,东南亚热卷价格与国内出口价频繁倒挂,叠加国内钢价上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钢材的价格竞争力构成影响。
面对此种形势,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中国宝武已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镍铁一体化项目,通过布局东南亚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青山、德龙、建龙等钢铁企业也早已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东南亚,并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说,在钢材出海的同时,钢铁企业产能出海在全球原材料供应链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举足轻重。虽然出海企业在本轮关税战中同样受到了影响,但相信凭借中国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同时,中国在原材料和关键矿物供应方面也有应对之策。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进一步强化了在高端材料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反制美国对钢铁行业的打压。
“特朗普2.0”关税系列动作时间表(2025年初以来)
1月20日
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宣布,将对从墨西哥、加拿大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自2月1日开始生效。
1月26日
特朗普威胁对所有哥伦比亚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原因是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拒绝了美国军用飞机运载移民的请求。哥伦比亚后来改变立场,解决了贸易争端。
2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部分商品征收25%关税,自2月4日生效。
2月3日
特朗普同意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延迟30天征收关税,条件是这两个国家解决边境安全和毒品走私问题。
2月4日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的10%关税生效。中国以反制措施回应。
2月10日
特朗普表示将对从所有国家进口的钢铁征收25%的新关税。
2月13日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推出“对等关税”计划,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
2月25日
特朗普命令商务部评估对进口铜征收关税的必要性,理由是国家安全。
3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增加美国木材产量,并下令调查潜在的木材进口关税。美国从加拿大进口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木材产品。
3月4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再加征10%的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关税。随后,特朗普撤回了部分措施,宣布给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涵盖产品一个月的豁免期。
3月12日
全球钢铁和铝制品的25%关税生效。
3月27日
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及其零部件征收25%关税。该政策于4月2日对汽车生效,零部件征税预计在5月或以后开始。
4月2日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细节,正式设定“最低基准关税”(10%),并宣布对华“对等关税”税率达34%。4月4日,中方发布反制措施。
4月7日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在明天(4月8日)前撤回其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自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
【DS洞悉】
问: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4月4日,中方接连表态并发布多条反制行动;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在明天(4月8日)前撤回其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自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请分析此轮关税对全球及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DeepSeek:
第一,全球钢铁业:贸易壁垒升级与产业链重构。
全球贸易体系加速分裂。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引发中国对等反制,导致全球钢铁贸易规则碎片化,多国可能被迫选边站队或跟进保护政策,进一步冲击WTO多边框架。全球钢铁贸易量或大幅萎缩,导致类似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规模下降66%的历史风险重现。
供应链区域化与成本激增。钢铁产业链将被迫加速区域化重组,欧美可能推动本土化生产,导致全球钢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受地缘政治干扰增强,叠加关税成本,全球钢企利润率普遍承压。
第二,中国钢铁业: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博弈。
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但转口风险上升。中国对美直接钢材出口占比仅0.8%,但限制转口贸易,将间接导致出口成本增加20%~30%。若美国加征50%关税,高附加值产品也可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影响中国钢铁业升级进程。
国内政策对冲与产能调控。中国通过粗钢产量调控(2025年产能目标)限制过剩产能释放,同时增加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用钢需求,维持国内供需平衡。我国通过对美国能源产品加税(如LNG)进行反制,可能推高国内钢企能源成本,但当前美国能源进口占比不足6%,实际冲击可控。
行业整合与绿色转型提速。中小钢企因出口受阻和成本压力或将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向头部国企倾斜,推动兼并重组进程。低碳炼钢技术(氢冶金、电炉钢)成为突破关税壁垒的关键,中国通过绿色认证体系争取欧盟等市场豁免,部分抵消了贸易保护主义冲击。
第三,潜在风险与连锁反应。
机械、家电等用钢终端产品在出口美国时若受加征50%关税打击,可能间接减少国内钢材消费量,迫使企业转向东南亚建厂以规避关税。同时,全球钢铁产能错配加剧,可能导致全球汽车、造船等行业供应链断裂风险。此轮关税升级还将重塑全球钢铁贸易格局。短期内将推高产业链成本、加剧市场波动;长期来看,将倒逼中国钢铁业加速绿色转型与高端化突围,同时迫使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碎片化演变。(作者:中国冶金报社产业链发展部主任 郭达清)
编辑:张雨恬